曾经有学者在央视《百家讲坛》上说,“照顾”一词出自甘肃嘉峪关?这是真的吗?今日,就让咱们看看,这是怎样一回事?
这就要从丝绸之路说起。千百年来,一队队驼队走过丝绸之路,留下了一段段传奇故事,也留下许多不为人知典故。
“照顾”一词也和丝绸之路上的嘉峪关有关。河南大学出书社出书过《丝路上的古城》一书中(这本书是其作者程遂营在央视《百家讲坛》所讲的丝路沿线个古城的合集),其中有“嘉峪关”一节。
嘉峪关,声称“天下第一雄关”,始建于明洪武五年(1372年),建在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隘的山沟中部,城关两边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,北连黑山悬壁长城,南接天下第一墩,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,前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。嘉峪关由内城、外城、罗城、瓮城、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,全长约60千米,内城、外城、城壕三道防地组成堆叠并守之势,构成五里一燧,十里一墩,三十里一堡,百里一城的防护系统。
《丝路上的古城》一书就提到了照顾的来历!本来“关”的本意为门闩,引申为关塞;“照”是公函、证件,“照顾”即收支关塞的公函、证件。跟着前史开展,“照顾”现已被“护照”替代,“照顾”一词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。作者以为“照顾”是明代时,人们收支嘉峪关时所持有的证件。
宋胡太初《昼帘序言催科》:“民户之受害者,莫甚於已纳重追,皆由案吏不相照顾,乡胥不与销豁。”《元典章户部八契本》:“本部主事张承直照顾,得钦奉圣旨,节该商税三十分取一。”由此看来,在宋代就有照顾一词。这儿的照顾似乎是照看协助之意。并不是专门指证件一类。在汉唐之际,人们把路上通行证件,称之为过所。
书中称,“从明末清初开端,朝廷规则:从嘉峪关进出的使节、商人、武士,乃至流放到嘉峪关外的人,除了交纳必要的过关费用外,都必须持有盖有官方大印的所谓照顾。照顾的品种有许多,有使节专用的,有客商专用的,有屯民专用的,也有针对遣犯颁布的照顾。不同的照顾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,没有照顾,就无法顺畅进出嘉峪关。”这便是“照顾”的由来。
从另一个方面说,照顾是古代常见的凭据,大部分的收税关卡,都要查验照顾。清代的记叙,现已说明晰这一点。《清会典案例户部八八关税禁令一》:“出口时,守口员弁验明照顾税单,加戳挂号放行。”可见,不一定便是嘉峪关,山海关也应该是这种景象。
夏天快到了,喜爱旅行的朋友,来甘肃看看,到嘉峪关等地去看看,确保让你大开眼界。